它山之石

首页 > 它山之石 > 正文

冯沪祥:从《易经》看成功管理

发布时间:2012-12-20 08:12:06     作者/出处:js33333线路登录     阅读次数:[]

《易经》对企业变革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真正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易经》第一个卦是干卦,就代表创造,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干卦代表天生万物,创造没有止境,自强不息,但到最后一卦仍叫未济,代表创造没有停止,充分象征永远创新的开放精神

什么是公司百折不挠、基业长青的核心驱动力?在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冯沪祥教授看来,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精神气,在于心学。冯教授历任蒋经国秘书、原立法委员、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以及多所大学讲座教授,他早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忧患意识、坚忍自强、谦卑为怀、沟通为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和谐团结、力行实践……这位深谙国学的台湾著名学者,以《易经》为体,义理为纲,对记者详加阐述《易经》对企业管理的现实价值。早年出版过《易经生命哲学》、《中国文化哲学》、《中国管理哲学》等60余本中英文著作的他建议企业家,不妨抽出时间读一读《易经》,或者翻一翻受易经影响极深的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这对当下的企业家尤有裨益。

记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易经》内容很容易被符号化,如何把这种义理精神真正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

  冯沪祥:最重要的是忧患意识。我认为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一样,忧患意识是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自我的警觉、自我的要求,这就是忧患意识。这是源自内心的。现在很多管理讲各种战术,各种方法技巧,这都是外在的,外在的东西学得再多,而内在没有觉醒、没有自立自强是没有用的。有了忧患意识才会真正有动力。

  成吉思汗从最初的一个草原小部落被欺凌,到最后建成一个那么大的王国,就是因为有忧患意识,心中永远想到敌人,这是很好的启发。原来白手起家做苦工的,感觉到不能一直被欺负,才会有奋发的动力。受了别人的气,自己才有争气的动力。不能有暴发户的心态,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更要谦虚警觉,所以忧患意识产生了自强不息以及厚德载物乾坤两种精神。这个自强就是说自己要强大,不是靠别人强大。而且要不息,不只是五分钟热度。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坚忍的、很厚重的胸襟,要能够忍辱负重,不能忍辱就不能负重。

  我自己的体会是,生气没有用,生气不如争气,悲愤不如发愤。当你失败的时候到处受气,当你借钱的时候到处受气,这就需要把悲愤化为力量。所以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素养。企业界要讲精神素养,这是心学,即心灵的学问。

  记者:您刚才讲到了心灵的学问,那么体现于外在,例如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家应当如何进退呢?

  冯沪祥:外在的态度也很重要,谦卑为怀,一定要谦虚。谦虚才不会成暴发户,才不会目空一切。谦虚才能去倾听员工的声音,和员工打成一片。越居于高位的人,越要有低姿态。企业家要把客户当成上帝,至少是衣食父母。意思就是要多了解客户的心声,以客户的心为心,这都是中国的国学,用老子的话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作为领导,没有自己固定的成见,人民说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所以,领导有两种,在中国国学里也都有:一种就是follow me,跟我来,身先士卒;另外一种领导是after you,你先请,人民走在前面。我跟在人民后面走,追随民意民心,不是说我比人民更高明。

  一般来说,要做好一个倾听者,有谦虚才能沟通,有沟通才能真正倾听。好的领导人一定是好的倾听者,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苦民所苦,将心比心

一个好的董事长应该是这样。所以,这个是谦卦,谦卦是山在地下,董事长的经验当然比一般员工多,可是在员工前还是要谦卑地请教员工意见。他可能看得没你那么广,可他所看到的部分,可能是你所看不到的死角或盲点。

  另外一个就是泰卦,泰卦就是天到地下来,地到天上去,整个颠倒过来。大陆讲辩证法,要从正反两面论辩,凡事不要只听一面意见,也要听反面意见,正反合。很重要。我觉得现在还可有一种中国特色的辩证法,中国特色即相反而相成。如一阴一阳就是相反相成。反面意见常常可以激发不同的思考,但正反双方都应为共同的成功和谐努力,所以,相反为相成,不是相反相斗,这与西方不同。

  记者:创新、转型、生级、变革,对这些让企业家费尽心力的挑战,《易经》给了我们怎样的指引?

  冯沪祥:很多人都在口头上说创新,但容易成为口号,成为空话。《易经》所说生生之谓易,就是创新。《易经》的核心精神就是创新,如何创新?首先就不能受制于旧观念,如果条条框框太多,就会束手束脚,无法创新。

  里根总统最后一次国情咨文,讲他的治国哲学就是老子哲学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如清炖小鱼,要尊重小鱼的原味,不能折腾人民。引申义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要尊重人民的潜力,真正的智慧是藏智于民。这是真正的自由主义。里根的自由经济来自于老子哲学。

  一个大的公司也是如此。就是要尊重各部门各专业的潜力,能够授权,能够尊重不同的人才。不是老板一个人总觉得我比你们谁都强。所以公司行政制度的改革也很重要。若行政懈怠、缺乏监督,用左手监督右手是不够的。

  关于《易经》对企业变革的影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真正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易经》本身就很有开放性,真正做到思想开放,《易经》第一个卦是干卦,就代表创造,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干卦代表天生万物,创造没有止境,自强不息,但到最后一卦仍叫未济,代表创造没有停止,充分象征永远创新的开放精神。

  记者:这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更应具有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在当下显得很欠缺。

  冯沪祥: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个褒义词,企业家之所以区别于奸商,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为了公益,不会只为私利。做生意,当然很多为了赚钱,赚钱的人很多,但不一定是企业家。因为企业家精神,一定要有公益的精神。公益有两个意思:一是为公众利益,我赚钱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赚钱;二是公平正义,我赚钱的手段是正当的。这才符合程序正义和社会公义。

换句话说,企业家精神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时代使命感;不能出现黑心产品。如果很多企业一起上进,就能推动整个国家上进。企业不能只为了自己私利,私利只是一小步,只是独善其身,还要兼善社会、兼善国家;赚了钱要回馈社会,要报答国家,所以应设立慈善基金,并培训社会人才。

  既然讲企业家精神,就不能仅限于战略、战术层面的内容,还要有更高的精神高度与目标:第一为了公益,包括社会公益、国家公益,甚至是全世界的公益;第二为了公义,各种公平正义,还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公义,要能环保。所以企业家精神本质上就是义利之辨、公私之辨。完全无私也不可能,但是不能以私害公,因此要同时讲企业伦理,讲社会公德心。

  记者:不少东方企业的管理大师似乎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这对中国企业家而言有怎样的借鉴?

  冯沪祥:他们都很尊崇中华国学。像日本,事实上从明治维新开始,就很注重学习王阳明的哲学。阳明哲学强调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说了就做,不能说了不做,如果不行,只是不知。所以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很早就强调言行一致,要能笃行。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即使签了合约也不算数,没有信用,这就不能成功。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学生问他足食、足兵、诚信都很重要,若一定要去掉一个,去哪个?孔子先说去兵,若再去掉一个,去哪个?孔子再说去食,连国防和经济都可不要,但是信用一定要,因为民无信不立!讲话要算数,要讲诚信,这就是企业成功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因为知行合一,所以才能注重细节、做事彻底、要求精细。日本很多产品都很精致,注重质量,均从这而来。即使庭园都搞得小巧玲珑,是从宋代学的。我们看,日本学了中国国学,变得强大了,却反过来欺负中国,中国很多人却不懂国学,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重大事情!

  尤其,松下幸之助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但他多半是从儒家学来,有时兼学道家。所以他说最钦佩中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创新的精神。另外,松下幸之助同时也具有企业家精神,他说为什么创办松下的公司?不是只为他一个人赚钱,他的使命感,就是想消灭日本社会在战后的贫穷。所以他能不断地自我改进,这样就能带动社会求上进。如果这种企业家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就会更繁荣了。

  松下幸之助也曾引用孔子强调的要有天命的观念。他说这对他很有启发,所以如何认识自己的天命、如何立大志,完成上天交付的使命,对企业家来说,是最重要的精神动力!

  因此,我鼓励大家能多看《易经》,如果《易经》看不懂,就先多看曾国藩的书,因为他写的很多经验,都是来自《易经》的内容。大家多从《易经》看管理之道,把国学的传统智慧活学活用,用理论联系实际,相信企业一定能够管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