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首页 > 它山之石 > 正文

从《易经》看领导智慧

发布时间:2013-07-05 15:07:09     作者/出处:js33333线路登录     阅读次数:[]

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均是从《易经》中得到的启发,这些也正是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在日本,松下幸之助对中华国学的推崇与运用早已扬名。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有王永庆对传统国学智慧的佐证。究竟千年的国学智慧能够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哪些永恒的启示?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冯沪祥,曾经做过蒋经国的秘书,和马英九是留美同学。他早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等。他多年一边倾注于对传统国学的深入研究,现担任北大、清华等名校客座教授;一边学贯中西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在哲学领域积淀颇深。

《中外管理》近日特别有幸分享到了冯沪祥教授的精彩观点。

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中外管理》:您曾经讲过,看待《易经》要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在今天,领导者最该从《易经》中学什么?

冯沪祥:我们平常所说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使命意识,均是从《易经》中得到的启发,这些也正是领导者应有的特质。

忧患意识。孔子讲过: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也曾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际上,这就是告诫领导者应该高瞻远瞩,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永葆竞争精神。在古代,一个有力的例证便是,周文王在黑牢中遭到迫害,却仍能不懈奋斗,推演易经,正是源于忧患意识。

创新意识。《易经》第一卦是乾元,代表生万物的创造精神,到第64卦,即最后一卦,仍叫做未济,代表永远创新、不能停止的精神。这提醒领导者要能主动革新,勇于走在市场前沿,永不止息。

使命意识。这正是孔子所称的天命,代表每个人都有其天生所赋予的使命。松下幸之助就很钦佩这句话,他曾说过:孔子不凡的力量即源自天命。而松下幸之助对自己认定的天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帮日本脱离贫穷,因其志向高远,经营企业有方,最终成就了日本经营之神的地位。

创新是不变的精神

《中外管理》:《易经》的智慧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帮助?中国企业领导者应该怎样灵活地将它运用于企业管理?

冯沪祥:松下幸之助曾特别强调领导人不能受制于旧观念领导人必须有日新月异的构想。这些观点来源于孔子所称赞的一句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商汤刻在脸盆上的座右铭。

如果领导者每天早上洗脸时,都能以此自勉日新又新,每天自我反省:是否比昨天进步?是否比上周进步?就能真正去不间断地创新,这也正是《易经》中倡导的穷则变,变则通的创新精神。

《中外管理》:大家经常谈创新,可是在现实中总是束手束脚。制约企业创新的障碍是什么?领导者应该如何突破?

冯沪祥:简单地说,制约企业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束缚太多,条条框框太多,如此怎能去创新?

个人认为,创新对领导者的最大挑战,主要存在于心理层面,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自认权威被挑战了;二是自认地位被动摇了;三是自认利益被削减了。所以,要突破创新的障碍:第一,本身要有胸襟,鼓励创新,创造更多空间;第二,要有王阳明(明代哲学家)的知行合一精神,即知即行,创新是很好的事情,但一定要能做到才行;第三,要能做到赏罚分明,凡实行者重赏,凡阻碍者重罚。

《易经》的管理精髓

《中外管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易经》给现代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冯沪祥:第一是创新。孔子说:生生之谓易。译成英文即应是“Creative Creativity”,实际上就是创造性的创新力。这就是说,要有创新创意、生生不息的精神。

第二是旁通extensive connection)。《易经》64卦,即32组旁通系统,代表《易经》很早就认识到,宇宙万物之中,物物相关,环环相扣,息息相通。因此,企业领导者特别注重沟通,重视旁通统贯,亦即相互协调,不能自我为中心,并且上下一心,而不能上下离心。

第三是和谐comprehensive harmony)。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的是相反相成,而不是相反相斗。这比西方所倡导的为反对而反对、相反相斗的很多制度,要高明很多。这提醒企业领导者,要能以和为贵,目标一致,而不能搞分化,内耗内讧。

《中外管理》:在您眼里,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使他能够在企业中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冯沪祥:从儒家来看,孔子在《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实际上儒家强调,领导者自身一定要修身,才能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对企业首要的要求就是能够正派经营,才不会有黑心产品。另外,儒家所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在企业中就是用户,这是国学中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用在管理哲学上就是以用户为本

从道家来看,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要求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放下身段,如水一般,用低姿态到一线去,倾听民意和心声。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江海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我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必定是成功的倾听者,也是成功的沟通者

再看法家,管仲深具民族大义,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顺利完成和平统一大业。对中国企业而言,一定要有民族精神,能以建立民族品牌为己任,更要以超越世界品牌为目标,才能真正使企业兴盛与强大。

学贯中西,国学最卓绝

《中外管理》:现在,不少中国企业家深受西方管理大师思想的影响,甚至照搬照套。您怎样看?通过对中西方哲学的对比性研究,您觉得哪些思想值得推荐给企业领导者学习?

冯沪祥:中西文化不同、国情不同、背景不同,当然不能硬套。然而,很多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其伟大之处其实也与我们的传统国学相通。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就曾经强调:管理的成功之道,重点在于去除隔阂,核心在于创新。”“去除隔阂指的就是沟通,再加上创新,这正是《易经》的核心思想。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也不乏有值得推荐的经典思想。比如: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是当代西方思潮重要的显学,其中代表人物哈伯玛斯(J. Habermass)所强调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和沟通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对于企业领导者都是值得学习的。因为,通过批判理论,可以不断自我反省,检讨哪些应该寻求变革;通过沟通理论,应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客户的沟通。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领导智慧。

今天,西方管理大师或成功的企业家,基本上汲取了这两大理论的精华。可见,中外企业的成功之道,均可从中华国学中找到相同的基因。